在古代,我国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铜器、陶器和瓷器的装饰,或者把整个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。三国时期的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,是瓷器中的精湛之作。鸡首壶,是三国末年两晋时期越窑、瓯窑的一种新产品
在古代,我国劳动人民擅长用各种动物作为铜器、陶器和瓷器的装饰,或者把整个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。三国时期的鸡首壶就属于这一类,是瓷器中的精湛之作。
鸡首壶,是三国末年两晋时期越窑、瓯窑的一种新产品,以后各地窑厂都有烧制。这件鸡首壶是1989年安徽省马鞍山市宋山东吴大墓出土的。壶高19.2厘米,口径10.5厘米,口较小,短颈,斜肩,鼓腹,平底。肩上塑一鸡头作壶流,昂首张嘴,高冠睁眼,形态生动。后肩上贴附翘起的短尾,首尾相应。壶的肩部刻划三首弦纹,并置有对称的两个半环形耳,耳上饰蕉叶纹。通体施青釉,釉色匀净。壶底无釉,胎色灰白,质地坚硬。三国、两晋时,壶和罐容器没有配制盖,常以碗碟作为盖。东晋开始,壶罐才较多地配制器盖。此壶出土时未见碗碟之类盖。
鸡首壶是六朝青瓷中的典型器物之一。早期的鸡首壶多数是在小小的盘口肩部,一面贴个鸡首,另一面贴鸡尾,鸡头都是实的,完全是一种装饰。东晋时,壶身变大,鸡头有颈,引颈高歌,后安圆股形把手,上端贴在器口,下端贴于上腹。到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还饰有龙头。到了隋代,壶身变得修长,口颈加高,柄饰龙头更为普遍,造型优美,而且更适合于实用。马鞍山地区历年来出土了大量六朝时期的鸡首壶,它们的形制多样,构思巧妙,演绎出不同时期实物造型的发展序列。比较清楚地看出,鸡首壶是由三国、西晋时矮身、鼓腹、短尾等造型特点向高体、长颈、长尾上翻成曲柄的形式逐渐演变。
考古界此前一直认为吴、西晋的鸡首壶,鸡首不能倾注,只是一种装饰。而马鞍山市宋山东吴墓出土的两件青釉鸡首壶(有雌雄之分),鸡首与腹相通,充当流的作用。既有装饰美,又实用,揭示了西晋以前三国时代鸡首壶的造型特点,即造型秀美,制作
鸡作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禽,很早就与人们的经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,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北武安磁山、江西万年仙人洞中,就曾出土过家鸡祖先——原鸡的鸡骨。汉代《韩诗外传》中将鸡称为具有文、武、勇、仁、信五德的“德禽”。西晋、东晋的墓葬中有大量陶瓷鸡和鸡舍出土。以鸡为装饰的瓷器盛行一时。
鸡首壶出土范围很广泛。从出现到逐渐消亡的过程中,鸡首壶因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,这些细微的变化成为我们进行断代的重要依据。
西晋鸡首壶以小件为主,肩部贴塑鸡首,鸡首无颈,与之相对应的一面贴有鸡尾,肩部其他两面有弧形双系。鸡首状的流不通壶腹,不能用于倾注。
东晋鸡首壶的器形比西晋时高大,壶颈部比西晋时要高。鸡首也有很大变化,鸡冠加高竖挺,鸡首下有颈,双目圆睁,鸡口圆张。鸡尾演变成弧形柄,上端与盘口粘接,下端装在肩部,且柄上端略高于盘口,更宜实用。肩部有桥形系。
黑釉鸡首壶的造型与青釉鸡首壶基本相同,釉色匀润,器形规整,为德清窑之精品。德清窑主要分布在浙江德清县东郊的焦山和西南郊的戴家山、陈山、丁山等处,以生产黑瓷为主,亦兼烧青瓷。黑釉瓷器使用含铁量很高的紫金土配制釉料,当氧化铁含量高达8%左右,上釉时再特意加厚釉层,经高温烧制即可达到纯黑的效果。德清窑从东晋开始烧造,到南朝初期结束,100多年时间,产品运销到浙江、江苏,甚至远达四川。鸡首壶为当时德清窑的常见器形。南朝时期的鸡首壶,壶颈加长,器腹加深,变得瘦长。乌冠高耸,引颈作呜叫状。壶柄的弧度减少而长度增高,更高于壶口。从东晋晚期开始,部分壶柄与盘口的连接处设计为龙首。肩部仍有桥形系。有的壶身还以莲瓣纹、龙纹作装饰,造型更加挺拔秀丽。从东晋开始
白瓷是在青瓷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,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,如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元年(570年)范粹墓出土的白瓷。但白瓷真正烧制成功是在隋代。西安隋大业四年(608年)李静训墓共出土瓷器17件,其中白瓷6件,胎釉已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,呈现象牙白的质感。传统的鸡首壶也在隋代穿上了白色的“新衣”。
总之,鸡首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,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
结语:以上便是新家优装网(http://www.xinjiadiy.com/)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三国瓷器鸡首壶的时代特色的相关介绍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趣的装修故事,有料的装修干货,有颜的装修美图,还可以关注新家优装微信公众号(xinjiadiy01)。
扫一扫关注新家优装网微信公众号
相关推荐:
上述内容为转载或编者观点,不代表新家网意见,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